【本期关注】阅读是讲求方法的精神享受
■广州市117中学 彭元忠
在中学语文教学的整体框架中,阅读教学是最重要的板块。然而长期以来,阅读教学因“费时多、效果差”而饱受责难。不少语文老师抱怨学生不爱读书,或者说教材枯燥乏味,还有些老师认为分数的枷锁扼杀了阅读的灵性与快乐。社会怨、学生厌、老师累,怎样才能让阅读教学获得解放、取得实效?我觉得,还是要从认识和实践这两个层面去把握其本质、规律与方法。
阅读的底线——不能向分数投降
阅读是什么?阅读是眼睛与文字的摩擦,阅读是重温别人的思想路线,阅读是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,阅读是为写作作准备,阅读是打发时间的方式……对这个问题的看法,在很大意义上决定着阅读活动的方向与效果。
我认为,阅读是和自己的生命、生活建立联系的一种精神活动,其最重要的功用是改变、优化自己的心理结构和知识结构。中学生阅读的终极意义是为了促进内在生命的成长,而绝不仅仅是为了一个可观的考试分数,只为分数而进行的阅读活动是缘木求鱼、舍本逐末。近些年,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,也有不少有识之士,大胆、自主地开展阅读教学,主张“让阅读回归阅读”、“让阅读贴近人性”。事实证明:在此过程中,学生收获了生命的成长以及语文综合素养的提高,同时也回赠给老师优秀的成绩。
阅读的起点——不是“要读”而是“悦读”
在课内阅读教学过程中,教师应始终把“激趣”、“养趣”放在第一位,这是教师、学生、文本三者之间的智慧游戏。我在一次观摩课上,看到教师讲《变色龙》时,让学生分角色扮演人物朗读,要求模仿人物语气,还要有适当的手势、表情,学生意趣盎然,教学效果自不待言。
当然,这样的激趣游戏要有明确的针对性、目的性,不能仅追求热闹、轻松,要把学生的情绪调动到文本所创造的情感场中去飞翔、去碰撞。
如果说课内阅读培育出兴趣的幼芽,那么课外阅读则能够滋养出兴趣的大树。得法于课内,得益于课外,是许多优秀语文教师获得成功的一个法宝。课外阅读是课内阅读的必要补充,课外文本是课内文本的“补丁”:在课本上没学到的可以在别的地方学到。多年来,我都坚持指导学生开展课外阅读,或读中外名著,或订阅报刊杂志。读书乐、乐读书,学生的阅读兴趣如细流汇川,渐成汪洋之势。
阅读的方法——不动笔墨不读书
有哲人说,方法的问题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。指导学生掌握、运用一定的阅读方法,并且由此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,对中学语文教师来说,是一项重要的职责。古人所说的“眼到、心到、手到”是一剂良方,其中“手到”尤为关键,是“眼到”的延伸,是“心到”的证明。常言道:不动笔墨不读书。在阅读过程中,动了多少笔墨,动了怎样的笔墨,往往折射出阅读的深度、广度与细度,见证着阅读者的收获。
有这样几种常用的方法值得借鉴:一是圈点法,即阅读文本时在原文上划上各种符号。例如长直线用于标志文意上的主旨句或结构上的过渡句,短直线用于划出生字词,波浪线用于划出描写优美的句子等。圈点法能帮助学生学会选择,从而达到把长文读短、厚书读薄的境界。
二是眉批法,即在书本的上下左右空白处写上阅读评点。从中学生阅读的实际情况看,眉批一般包括肯定的欣赏性话语、否定的批评性话语、不懂的疑问性话语、拓展的联想性话语等,眉批法的好处在于就地取材且不拘一格读文本。
三是摘录随笔法,即阅读后及时动笔,在阅读笔记本上,做好相应的摘录,或者写下自己的阅读感言、心得等。这样便于学生积累语言精华,浓缩、提炼阅读收获,记录阅读过程。
四是续写改写法,即对文本进行再加工,或者续写结局、改写结局,或者仿照文段进行片段练习,甚至可以“重新洗牌”、故事新编。这种方法的精髓在于把阅读和写作有机结合起来,以读带写,以写促读。
阅读的规律——探意悟脉品文韵
阅读是有规律可循的。虽然文体不同,阅读的策略、方法、角度、要求不同,但还是有一条共同的基本规律,我把它表述为:探意悟脉品文韵。
“探意”即探求文本的主旨意蕴,既包括作者写作文章的意图、出发点,也包括作品本身反映出来的其他意义——这种意义不一定是作者写作时集中考虑的。事实上,许多作品特别是中外经典作品其意旨往往是复杂的、多样的。例如中学语文课本里的《项链》一文,对其意旨的把握就绝不能局限于以往教参所说的“资产阶级思想意识对人们的毒害。”主人公身上反映出来的绝不仅仅是虚荣心这一点,还有诚信、坚毅、对爱情的忠贞等,北大某教授还认为这篇文章的意旨在于文中的一句话:“人生真是古怪,真是变化无常啊。无论是害您或者救您,只消一点点小事。”文学是人学,人性有多复杂、多鲜活,文学作品的意旨就有多复杂、多鲜活。探求意旨时,要始终抓住作品中的形象尤其是核心形象,不仅把握形象的时代意义,还要把握形象的审美意义、哲学意义。
“悟脉”即欣赏、理解作品的内在气脉,包括作品的整体风格,行文思路,起承转合的脉络,布局谋篇的特点、高妙之处等。例如《羚羊木雕》一文,“‘那只羚羊哪儿去啦?’妈妈突然问我。”文章开头直接把读者带入生活现场,接着由此展开记叙,中间插入往昔生活的回忆,然后一句“不知什么时候,奶奶站在门口。”把思路带回到现场,直至矛盾的解决。结尾“可是,这能全怪我吗?”简短自然、余味无穷。
“品文韵”是积累语言、培养语感,提高语言文字修养的必由之路。“品文韵”即通过文本细读,品味语言,感受文字的韵味。在好的作品中,一个精准传神的动词,一个贴切形象的形容词,甚至一个简单的标点符号等都值得好好品味,我常引导学生采用焦点透视法、替代比较法去品味文中佳妙的语言。“焦点透视法”即从整体到部分,锁定别有情味、独具一格的段落、句子、词语,反复去诵读、去触摸、去玩味。“替代比较法”即用别的说法来替代原文,比较两者在表达效果上的差异、高下,让学生在比较中更准确、具体地理解原文的好处,把握作者遣词造句的用意,为学生提供一个思维训练、语言训练的机会。
阅读之要,在追本,在激趣,在得法,在明道。古人云:“知易行难。”要提高阅读的效果和效益,还需要师生付出扎扎实实的劳动。
- 最新内容
- 相关内容
- 网友推荐
- 图文推荐
[高考]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《软件工程》大作业答案 (2022-04-25) |
[家长教育]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? (2019-07-14) |
[教师分享]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(2018-11-07) |
[教师分享] 伸缩门 (2018-11-07) |
[教师分享] 回家乡 (2018-11-07) |
[教师分享] 是风味也是人间 (2018-11-07) |
[教师分享] 一句格言的启示 (2018-11-07) |
[教师分享] 无规矩不成方圆 (2018-11-07) |
[教师分享]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(二) (2018-11-07) |
[教师分享] 贪玩的小狗 (2018-11-07) |